凤懋润同志审定成为2009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

微信扫一扫关注下面公众号,免费接收更多内容

[字号      ]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09-05-27
由交通运输部推荐的凤懋润同志已经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审定成为2009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根据《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办法》的规定,现将有效候选人的材料进行公示。公示截止日期为6月24日。
任何单位或个人如对公示材料有异议,请于公示期内将有关意见书面告交通运输部人事劳动司,并留下联系电话。
人事劳动司联系地址: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11号
邮政编码:100736
联系电话:010-65293016,65293017
传真:010-65293067
 
 
    一、基本信息

       名
凤懋润
   别
出生年月日(公历)
1941.8.4
       族
汉族
出 生 地
北京市
       派
中共
   贯
江苏省苏州市
身份证件名称
居民身份证
证件编号
110101194108044036
工 作 单 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
行政职务
交通运输部专家委员会主任
 
单位所属部门、省、自治区、直辖市
交通运输部
 
单位通讯地址
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11号
 
单位所在地
北京市东城区
邮政编码
100736
 
单 位 电 话
65292715
住宅电话
84214285
    机
13501253232
 
    真
65292715
电子信箱
fengmr@moc.gov.cn
 
专业或专长
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管理(桥梁工程管理)
专业技术职务
教授级高工
 
遴选部门、省、自治区、直辖市
交通运输部
 
曾被提名、推荐为
年度(工程院)
 
 
 
 
 
 
院士候选人情况
年度(科学院)
 
 
 
 
 
 

 
二、主要学历(从大专或大学填起,六项以内)

起 止 年 月
校(院)及系名称
专业
学 位
1959.9-1964.8
唐山铁道学院桥梁隧道系
桥梁工程
学士
1964.9-1968.5
唐山铁道学院桥梁隧道系
桥梁工程
研究生(文革前)
 
 
 
 
 
 
 
 
 
 
 
 
 
 
 
 

 
 
 
三、主要经历(十项以内)

起 止 年 月
工 作 单 位
职务/职称
1968.6-1981.1
铁道部第一勘测设计院
课题负责人/技术员、工程师
1981.2-1995.4
交通部公路规划设计院
副总工程师、副院长/高级工程师
1982.9-1983.10
瑞士Losinger Ltd.VSL Inter.
培训者/高级工程师
1985.4-1985.7
美国Louis Berger International,Inc.
培训者/高级工程师
1995.5-1997.2
交通部公路司
副司长/高级工程师
1997.3-1998.6
交通部科技司
司长/高级工程师
1998.7-2006.10
交通部
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
2006.12-今
交通部(交通运输部)
专家委员会主任/教授级高工
 
 
 
 
 
 

 
 
 
 
四、主要学术团体兼职(六项以内)

起 止 年 月
 学术团体名称
   兼 职 职 务
2002.4-今
中国交通建设监理协会
理事长
1998.5-今
茅以升科学教育基金
副会长、桥梁委员会主任
1996.5-今
中国公路学会
副理事长
2002.10-今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
常务理事
2001-今
国际桥梁协会(IABSE)
常务理事
2001.5-今
中国科协六、七届全国委员会
委员

 

 

五、在工程科技方面的主要成就和贡献(限3000字)

 
从1968年结束研究生学习后的40年中,在铁路和公路两大运输系统,在事业、企业和政府三类部门,从事过路桥工程的勘测设计、科学研究和技术管理等工作。
 
1、铁路勘察设计与桥梁科研
 阳平关-安康铁路路线与桥涵勘察设计开始了工程实践,1976年作为课题负责人参加铁道部科研项目《桥梁墩台承受列车制动力》研究,通过10座桥梁的千余次列车制动力实验,获取墩台受力的数以万计的第一手资料。开发“计算机数值模拟试验研究”获得成功。第一作者在《铁道学报》上发表《按全桥整体受力计算桥梁墩台列车纵向水平力的理论研究》。该科研项目获1978年甘肃省和铁道部“优秀科技成果奖”。
 
2、开拓建设招投标管理与公路工程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
80年代中期,担任中美合资工程咨询公司总经理,引进FIDIC条款下的国际竞争性招标文件编制技术,应用于国内多项世界银行贷款项目中,助推了我国公路建设管理的国际接轨。引进亚洲首套先进的计算机“工作站”和软件系统,培训了全国多行业技术人员达1600余名。
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高等级公路路线综合优化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的研制,开发出符合国情的大型工程设计软件。成果的推广应用引发了公路工程的设计革命。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荣获交通部“七五”科技攻关成果一等奖和交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个人获国家计委、科委、财政部授予的国家“七五”科技攻关突出贡献科技人员称号。
 
3、主持设计我国第一座主跨超千米的江阴长江公路大桥
90年代初,我国桥梁跨越能力刚刚突破400米,面对长江下游“确保通航,一跨过江”的千米跨越风险,承担了江阴大桥的设计任务。
作为项目和技术总负责人,领导由三个单位组成的“设计联合体”,开展了三年的现场设计。主持了大桥工程可行性研究(深化)、初步设计、扩大初步设计、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的全过程。主持编制总计71册的技术文件,执笔编写了设计工作实施大纲、各类技术报告、各阶段设计总说明文件和图纸二审工作。主持了26项外委建设基础资料和科研项目的技术管理。为省部级系列审查会议,执笔编写技术文件,并担任历次汇报和答辩。
通过总体方案设计和12项锚锭、8项塔墩、15项缆索、7项主梁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优选技术方案。传递6.4万吨主缆力的锚锭稳定是本桥成败的关键,矩形(69×50米)沉井基础竖向分11节段浇注,逐节下沉达58米深,支撑在密实的含砾中细砂层上;主缆的单根索股长度首次超过2千米,索股在锚体内的锚固首次采用预应力体系;首次采用两端销接的平行丝股吊索等在国内成功实践,建设经验被广泛应用于随后建设的多座大跨悬索桥工程中。
这座跨径“世界第四”的悬索桥于1999年国庆前夕建成通车,成为自主建设的首座跨径超过千米的桥梁工程。
该桥荣获第11届国家优秀工程设计金质奖(排名并列第一)、交通部公路工程优秀设计一等奖、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美国国际桥梁大会(IBC)“尤金·菲戈奖”等。江苏省委、省政府授予我“建设功臣”称号,大桥联合设计处被授予“建设有功单位”。
 
4、推进交通战略、规划、技术政策的研究
1995年奉调交通部,先后担任公路司副司长、科技司司长、总工程师和部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主任等职务,职责覆盖全国公路工程建设、质量管理、交通科技和信息化建设等领域。
工作中倡导“系统的思想”、“创新的突破”和“网化、物流、智能、安全”发展战略。作为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交通科技问题研究”专题组副组长参与公路、水路交通规划编制,推进新世纪交通事业科学发展。
以先进技术支撑国道主干线路网建设。“组织大联合、实施大战役”,开展省部联合科技攻关,强化标准规范和重大关键技术的研究。认真履行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08年度)和国家科技进步奖(6个年度)评委的职责。
通过每年行程万余公里高速公路和十数座桥隧工程的现场督察,总结生产一线科学发展的新鲜经验,理性剖析深层次问题及与先进国家的差距。警示违反科学的“长官意志”和不规范的“业主行为”,批评“虚夸浮躁”的不良风气,推动全国公路工程健康发展。
 
5、推动大跨径公路桥梁建设的技术发展
在1998年开始的大规模公路基础设施建设中,作为部总工程师主持数十项国家高速公路、长大桥隧的工程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的审查。担任国家重点工程润扬、苏通、舟山连岛工程和杭州湾大桥等省部技术专家组副组长和成员(组长由分管部长担任),承担起关键技术的咨询把关责任。
工程建设不允许失败,确保少则数十亿多则上百亿元工程的“万无一失”是严酷的责任。每座大桥都面对着关键结构方案与施工工法的比选,决策和安全风险的重压无时不在。在设计、施工、科研单位提交方案的基础上,依托院士、设计大师和专家组成的团队,按照“技术方案科学合理、材料结构安全耐久、施工风险可控、社会效益可持续”原则,审慎抉择咨询意见。润扬大桥南北锚锭深基础地下连续墙和排桩冻结工法、世界首座千米跨径的苏通斜拉桥两个高塔下厚冲积层中的大型群桩基础、主跨钢箱梁拼装和钢锚箱索塔建造等实施方案使质量、安全得到有效控制,工程取得了成功。
世界级桥梁工程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战略性资源,身体力行“博采众长,自主建设”、“整合资源,自主创新”的工程实践。搭建起依托工程建设的产学研科技创新平台,在交通部重大攻关专项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的支持下,着力提升国家龙头企业的全面技术进步。
积极探索符合国情的大型公路工程系统管理模式,既完善市场化运作,又发挥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有效整合各方资源,实现工程建设高效组织与协调。针对“粗放”的通病,不断提升“高品质,全寿命,长效益”的工程哲学理念,不断强化建设全过程的“精细管理”和“文化管理”,有效防范了复杂条件下工程建设的风险。逐步成长的建设团队取得了润扬大桥“工程质量零缺欠,安全生产零事故,造价控制零突破”和杭州湾跨海大桥“百亿元产值零死亡”等质量、安全的业绩。成功的经验不断丰富行业的技术政策,指导着每年数千亿元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一批世界级公路桥梁的成功建设,实现了部定“建设一流大桥,创造一流管理,培养一流人才”的总体目标,与市政桥梁和铁路桥梁的建设成就一道使我国建桥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梁桥、拱桥、斜拉桥的跨越能力跃居世界第一、悬索桥居第二,这四类桥型跨径世界排序前十座中我国分别占了5、6、8、5座。建设成果为即将展开的港珠澳跨海大桥和琼州海峡通道工程建设做好了系统管理、成套技术和骨干队伍的准备。
 
6、尽力做好交通事业发展的基础工作
作为交通部专家委员会主任,集中交通界专家的集体智慧,发挥好部领导参谋和智囊作用。执笔的咨询报告,得到了部领导的充分肯定,并指导实践。
十几年来,通过每年数十次的学术讲演、科技讲座,反复阐述工程品质、精工细作、有效服务等科学发展的观点,做提高队伍整体素质的基础工作。
致力国内外技术交流与合作。带领交通团队出访日、韩、美、加、南非、印度及我国香港、台湾等,介绍路桥技术。促成美国国际桥梁会议《中国主题年》活动,搭建中美技术合作平台。作为中国-印尼工作组组长,促成马都拉大桥的建设合作。
40年的工作中,尽职尽责,任劳任怨,团结同志,尊敬师长。注重人才培养,把中青年骨干推上前台。1993年获得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称号,2005年获得全国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等9部门授予的“十大科技英才”荣誉。
 
 

 


 
六、重要科技奖项 [包括国家三大奖,省、部级一、二等奖等,限填六项以内(同一成果及相关科技奖项,只填写一项最高奖项)。请在“基本信息”栏内按顺序填写成果(项目)名称,类别(国家、省、部)名称,获奖等级,排名,获奖年份,证书号码,主要合作者]

序号
基本信息
本人作用和主要贡献(限100字)
1
江阴长江公路大桥,主跨1385米悬索桥 获国家第11届优秀工程设计金奖 主要合作者王建瑶
作为设计项目和技术总负责人,主持工程可行性研究(深化)和初步、技术、施工图三阶段设计全过程。完成总体设计、方案比选、关键技术研究、设计文件编制和执笔编写各类技术报告,并担任历次技术审查会汇报和答辩。
2
高等级公路路线综合优化与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 获交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排名第一 证书号码:012217
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该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6单位34人团队4年研制出大型计算机辅助设计应用软件。成果应用于工程实践,提高设计质量和效益,引发公路工程设计革命。培养了首批百名骨干队伍。
3
桥梁墩台承受列车制动力 获甘肃省、铁道部科学大会“优秀科技成果奖”(1978年)
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该铁道部科研项目,从10座桥梁千余次列车制动试验中获取墩台受力的万余实测数据。自主研发"计算机数值模拟试验"创新成果,执笔《按全桥整体受力计算桥梁墩台列车纵向水平力的理论研究》总结性论文
4
 
 
5
 
 
6
 
 

 

 
七、发明专利情况 [限填六项以内。请在“基本信息”栏内按顺序填写实施的发明专利名称,批准年份,专利号,发明(设计)人,排名,主要合作者,本人在专利发明和实施中的主要贡献。如无实施证明材料则视为专利未实施]

序号
基本信息
本人作用和主要贡献(限100字)
1
 
 
2
 
 
3
 
 
4
 
 
5
 
 
6
 
 

 
八、论文和著作 [限填有代表性的论文和著作十篇(册)以内。请在“基本信息”栏内按顺序填写论文、著作名称,年份,排名,主要合作者,发表刊物或出版社名称]

序号
基本信息
本人作用和主要贡献(限100字)
1
著作:跨越—交通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2008年12月 个人著作 人民交通出版社
40年的工作文字实录:主要讲话、工作报告、科技论文、报刊访谈和业务活动纪实等,涵盖路桥建设与科学发展观、建设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科教兴交与信息化建设等,阐述交通发展技术政策和科学理念的思考与实践。
2
论文:架桥铺路,造福民生—中国公路桥梁技术自主创新之路 2008年12月《公路交通科技》总25卷第12期 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
中国科协第十届年会主题论文。从交通发展的亲历,特别是主持大规模桥梁建设技术管理的感悟,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公路桥梁发展的技术成果,探索与思考具有中国特色的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的成功经验。
3
论文:Technological challenges for China Bridge Construction In the early 21st Century 2006年11月1-3日 《桥梁工程—21世纪的挑战》国际会议论文集 中国香港 香港土木工程师学会主办
亲自撰写参加2006年香港"桥梁工程-21世纪的挑战"国际桥梁会议的主题演讲的论文,全面介绍世纪之交中国现代桥梁的发展业绩,在与会世界桥梁界同行中引起强烈反响,获会议主席书面感谢。
4
论文:公路桥梁建设走资源节约型之路的思考 2005年10月 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桥梁委员会《桥梁论坛》论文集 重庆大学出版社
根据我国桥梁建设技术管理的心得体会写成。剖析建设中存在着的深层次影响质量和效益的问题,提出正确处理"多快"与"好省"关系的理念和措施。强调珍惜大规模建设的"历史性资源",努力实现自主创新。
5
论文:传承桥梁文化,弘扬奋斗精神 2006年10月 首届中国桥梁文化周志 中国交通报社
为首届"中国桥梁文化周"撰写的论文,探索中国二千年来桥梁发展的文化内涵,从古代、现代、近代中国桥梁建造中提炼出"功德观、民族魂、使命感"的精神成果,激励建设者担起从桥梁大国向技术强国进军的责任。
6
论文:质量振兴,建设之本—关于拓展质量视野的思考 2002年9月 “21世纪桥梁技术发展论坛—纪念钱塘江大桥通车65周年”论文集 中国公路杂志社
针对我国展开的全球最大规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阐述增强"质量和效益"意识、提升"大质量"理念的意义,强调抓住总体规划设计合理、工程结构耐久、社会效益可持续等管理点。
7
论文:提高高等级公路路面建设质量的思考 1998年12月10日 全国公路建设质量工作会议论文 人民交通出版社
綦江桥垮塌、昆禄路病害敲响警钟,确保年均5000公里高速公路的建设质量和投资效益形势严峻。在沙庆林院士的指导下,系统总结已有工程实践经验和教训,阐述确保路面建设质量的技术政策以指导全国建设。
8
论文:建设中的江阴长江公路大桥 1998年3月 第一作者 合作者:王建瑶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 清华大学出版社
在江阴大桥初步、技术、施工图设计基础上执笔完成本论文,阐述我国首座跨径超千米大桥的技术标准、总体、锚锭、桥塔、缆索和加劲钢箱梁的结构设计方案。作为首座千米悬索桥为我国大跨径索桥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9
论文:高等级公路路线综合优化和CAD系统 1992年3月创刊号 《计算机辅助工程》 上海运学院、交通部科技司主办
这项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在六个单位34名技术人员的努力,开发出符合国情的大型工程设计软件(包含六个子系统)。系统总体上达到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本文是我作为项目负责人对成果的技术总结。
10
论文:按全桥整体受力计算桥墩台列车纵向水平力的理论研究 1983年9月 第一作者 合作者:蔡祖悦,张学仁 《铁道学报》1983年第3期
作为《桥梁墩台承受列车制动力》研究课题负责人,在文献采集、列车实验、模型试验的基础上,开发"计算机数值模拟试验研究",使墩台承受制动力机理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本文是作者与合作者研究成果总结。

 

 
九、工程设计、建设、运行、管理方面的重要成果(限填五项以内)

序号
名 称
本人作用和主要贡献(限100字)
1
桥梁墩台承受列车制动力研究
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该铁道部科研项目,通过10座桥梁的千余次列车制动力实验,获取墩台受力的数以万计的第一手资料,提炼出研究成果。自主开发"计算机数值模拟试验研究"获得成功。
2
国际竞争性招标文件编制
作为中美合资公司总经理,积极引进FIDIC条款下的国际竞争性招标文件编制技术,主持国内多项世界银行贷款项目文件编制咨询,助推了我国公路建设项目招投标制的进程,为大规模公路建设做了与国际接轨的准备。
3
高等级公路路线综合优化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开发研制
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该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经过六个单位34名技术人员的努力,开发出符合国情的大型工程设计软件。成果的推广应用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引发了公路工程的设计革命。
4
江阴长江公路大桥主跨1385米悬索桥设计
作为设计项目和技术总负责人,主持工程可行性研究(深化)和初步、技术、施工图三阶段设计全过程。完成总体设计、方案比选、关键技术研究、设计文件编制和执笔编写各类技术报告,并担任历次技术审查会汇报和答辩。
5
苏通、润扬、杭州湾、舟山连岛等桥梁建设咨询
这些桥梁都是长江三角洲地区跨江海的世界级特大型桥梁工程。主持工可研和初步设计审查,作为省部技术专家组副组长和成员参与关键技术咨询,推动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为大桥安全高质量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本人愿意接受提名,并对以上所有填写内容的真实性负完全责任。    
   
 
被提名人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