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坛 > 桥梁检测加固
  • 在桥梁钢结构无损检测的过程中, 监理工程师应该注意哪些
    1#
    • shiyanjiance
    • 2014-09-22
    来源《中国交通建设监理》重庆刘先生问 : 在桥梁钢结构无损检测的过程中,监理工程师应该注意哪些控制要点?
      答 : 严格控制钢材的原材及焊缝的焊接质量,通过无损检测来保证桥梁钢结构的钢材原材和焊缝内部质量尤为重要。监理工程师应参与无损检测 (射线、超声波、磁粉和渗透检测)工作过程,准确、客观地反映被检产品的质量状况。
      焊缝检测包括: ①射线或超声检测; ②表面检测 (磁粉或渗透) 。
      原材 (板材、管材)检测包括: ①超声波检测按粗加工工艺图,在形状最简单时进行。渗透或磁粉以成品热处理后的检测结果为准;  ②板材和管材的超声波检测应在投料前进行。  

    一、无损检测实施阶段的控制要点
    1.焊缝射线检测由 Ⅰ 、Ⅱ级检测人员按 《焊缝射线检测规程》和焊缝射线检测工艺卡进行,并按 《桥梁钢结构接头作无损检测标记的规定》作无损检测部位标记。  
    2. 表面检测(1)渗透检测①由 Ⅰ 、 Ⅱ级检测人员按 《渗透检测规程》和渗透检测工艺卡进行。  ②当工件表面温度为非标准温度时,应按标准要求做对比试验,以确定检测工艺参数。  (2)磁粉检测由 Ⅰ 、Ⅱ级人员按 《磁粉检测规程》和磁粉检测工艺卡进行。  
    3.超声检测(1)由持证的Ⅱ级或Ⅲ级人员进行检测。  (2)按 《超声检测规程》和超声检测工艺卡进行。  
    4.局部射线或超声检测的焊缝有超标缺陷时,应在缺陷延伸方向的两端作补充检测, 检测长度不小于该条焊缝长度的10%, 若仍不合格,则该条焊缝应做100% 检测。  

    二、对无损检测人员的资质检查1.射线拍片人员必须由具有 Ⅰ 级及以上射线检测资格证书的人员担任,评片和审核人员应由具有相应的Ⅱ级或Ⅲ级射线检测资格证书的人员担任。
      2.超声波检测、磁粉检测和渗透检测人员应由具有相应的Ⅱ级或Ⅲ级检测资格证书人员担任, Ⅰ 级人员可在Ⅱ级或Ⅲ级人员的指导下进行超声波检测、磁粉检测和渗透检测。
      3.射线检测、磁粉检测和渗透检测人员每年进行一次视力检查,校正视力不得低于1.0,且磁粉检测和渗透检测人员不得有色盲。
      4.无损检测记录应由具有 Ⅰ 级及以上相应资格证书的人员签字,无损检测记录由具有Ⅱ级或Ⅲ级相应资格证书的人员审核签字。
      5.无损检测报告应由具有Ⅱ级或Ⅲ级相应资格证书的人员签字。  

    三、对无损检测设备的控制要求1.X 射线机、 超声波探伤仪和磁粉探伤仪等应按规定周期进行计量, 合格后才能使用。  2.超声波检测用试块、磁粉检测用灵敏度试片和射线检测用标准黑度片应按规定周期进行计量,合格后才能使用。  3.检测设备必须张贴状态标识, 便于对其状态进行识别, 根据标识状态进行分类存放。  4.检测设备在使用和贮存期间,要保持设备的完好性。  

    四、对无损检测材料的控制要求1.胶片应有合格证和使用说明,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2.胶片存放处必须满足胶片的存放条件,开封后未使用完的胶片一律存放在胶片柜内,不得互相挤压,注意保持干燥防潮,存放底片的档案柜必须有防潮和防火措施。  3.胶片存放处附近不得有各种射线源和化学药品,以免胶片感光和变质。  4.显影和定影药品应有合格证,分开存放以免混淆,在有效期之内使用。  5.耦合剂通常采用洗洁精或工业浆糊等 ,若被检产品不能使用洗洁精,则应根据需要使用耦合性能相近的耦合剂。  6.超声波探头在使用前应进行性能测试,合格后才能使用。  7.磁悬液应按标准规定的方法和浓度进行配制。  8.渗透检测剂应有合格证,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五、对无损检测环境的控制要求1.射线检测环境的要求: 暗室内干、湿区应分开 ,可见光和红光亮度要满足要求;  洗片机要具有加热和制冷功能,能恒温控制; 射线拍片前检测人员应拉警戒旗,放置报警灯或警示标牌。  2.超声波检测环境的要求: 超声波检测现场不得有电弧光和强磁场。  3.磁粉检测环境的要求: 磁粉检测现场可见光照度不小于 500Lx; 磁粉检测现场不得有电弧光和强磁场。  4.渗透检测环境的要求: 渗透检测现场可见光照度不小于 500Lx; 渗透检测现场必须通风良好,附近不得有明火。  

    六、无损检测记录与报告的要求1.超声波、磁粉和渗透检测人员应在检测现场做好无损检测原始记录,记录的各种数据应真实、准确、完整、有效。检测记录与报告填写必须正确完整,检测报告由审核人员审核签字。  2.射线评片人员根据评片记录出具射线检测报告,报告填写必须正确完整,由审核人员审核。  

    七、对质量分析的要求对于存在较为严重质量缺陷的产品应通过专题质量分析会,找出原因和潜在因素,及时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并进行督促和检查。
回复
登录后发表回复。没有注册?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