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行业动态>行业资讯>正文
冯正霖副部长在苏通大桥第六次建设技术顾问和技术专家组会议上的讲话
来源:网络时间:2008-10-30

苏通大桥第六次建设技术顾问和技术专家组会议就要结束了。昨天上午,大家考察了运营中的大桥,参加了大桥展览馆的开馆仪式;下午,我们又听取了游庆仲厅长关于苏通大桥建设情况的汇报和大桥参建单位关于苏通大桥关键技术成果的汇报,顾问和专家们进行了认真的座谈讨论,并通过了第六次顾问专家组会议纪要。顾问和专家们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许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充分体现了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在这里,我代表交通运输部,对顾问和专家们五年多来的辛勤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对长期以来关注支持大桥建设科技攻关和交通科技发展的国家科技部表示衷心的感谢!五年的时间应该不算短,但现在回顾起来,又似乎就是昨天发生的事。大桥建设的每一个阶段、每一项进展、每一次重大突破、每一项成果的取得,似乎都还在经历之中。这里也要感谢参与大桥建设的设计、施工、监理、科研、咨询、海事等有关各方以及新闻界的朋友们,正是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斜拉桥千米跨越的梦想才能从工程方案、设计图纸、建设效果图成为雄据长江两岸、横跨长江天堑的工程实体。同时,还建成了苏通大桥展览馆,成为江苏省爱国主义和科普教育基地。成果来之不易,心血付出有值。苏通大桥已经成为一座科技之桥、人文之桥,体现了又好又快的建设宗旨,实现了“安全、优质、高效、创新”的建设目标,取得了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双丰收,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具体实践
  下面我讲两点意见。
  一、苏通大桥建设的成功经验是我国公路桥梁建设的宝贵财富
  从1987年开始研究到2008年建成通车,苏通大桥历经21年的时间,在1万多名建设者(包括顾问、专家、学者)的辛勤工作下,攻克了深基、高塔、大跨、长索的技术难关,开发了新材料、新结构、新设备、新工艺,创造了世界斜拉桥跨径新纪录,实现了中国桥梁建设的新跨越,获得了国际桥梁界的广泛赞誉。回顾苏通大桥的建设过程,我们可以总结出很多的成功经验,如专家们在讨论时提出的尊重科学、博采众长;管理创新、文化建设;执着追求、精益求精等,游庆仲厅长和顾问专家组的会议纪要都进行了很好的总结。简言之,我感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对建设难点有清醒的认识
  苏通大桥是我国在长江河口地区修建的世界第一座跨径超千米斜拉桥,建设条件复杂,工程难度巨大。
  苏通大桥建设条件面临四大难点:一是气候,桥位区一年有179天风力达6级以上,还面临台风、季风、龙卷风的威胁;二是水文,江宽6公里,水深流急,平均流速在2.0米/秒以上;三是地质,以淤泥和粉砂为主覆盖层厚达270米,持力层在-80米以下;四是通航,大桥地处黄金水道,通航密度高,日平均通过船只2300多艘,高峰达到5000艘。
  苏通大桥工程建设面对四大挑战:一是世界最大跨径斜拉桥,主跨达1088米;二是最大规模群桩基础,主塔墩桩基础由131根长约120米超深、超大群桩组成;三是最高桥塔,索塔高300.4米;四是最长拉索,斜拉索达577米。
  自2003年6月开工以来,大桥建设指挥部按照省委省政府和交通部的要求,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高度重视各种困难,精心组织设计、施工、监理、科研、咨询等单位,紧紧依靠技术顾问和技术专家,广泛汲取国内外桥梁建设的先进经验,坚持科技创新,坚持管理创新,相继攻克了超大型群桩基础、永久性冲刷防护、巨型钢吊箱沉放与封底、高塔形态控制、超长斜拉索制作与架设、超长悬臂箱梁几何控制及抗风安全等重大关键技术难题,有效防范了复杂条件下大规模施工风险,始终把握着大桥建设的主动权,为大桥成功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海事部门加大航行船舶安全管理,确保施工船舶安全适航,为大桥的胜利建成起到了重要的“保驾护航”作用。
  (二)科技攻关有高效的机制
  一是专家咨询。为了更好地为苏通大桥提供技术支撑和技术保障,确保实现苏通大桥“安全、优质、高效、创新”的总体建设目标,2003年11月18日,江苏省政府与交通部联合聘请并组建了苏通大桥技术顾问和技术专家组。技术顾问和技术专家组成员共有35位,其中技术顾问有9位(含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5位,外籍专家3位,香港专家1位);技术专家26位(含工程院院士5位)。技术顾问、专家组成立以来,先后召开了五次会议,顾问和专家们充分发挥业务专长,对大桥建设中的重大技术方案、关键技术难题、科研课题、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等提出富有前瞻性、针对性和指导性的技术咨询意见,提交个人书面咨询意见120余份,形成了专家组咨询意见5份,为大桥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苏通大桥成功建设的实践表明,技术顾问和技术专家组是重要的技术保障,对大桥建设决策起到了重要作用。这种机制自江苏江阴大桥建立、经润扬大桥发展、到苏通大桥进一步完善,探索了一整套整合国内外智力资源、实现老中青结合、发挥传帮带作用的适合我国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专家咨询模式。这种模式由项目搭台、专家研讨,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交通建设领域形成的一项很好、很成功的经验,值得在全国交通行业推广。
  二是联合攻关。为了更好地攻克难关、应对挑战,大桥建设指挥部组织国内最优秀的设计、施工、科研单位、院所,实行了强强联合,进行了联合攻关。通过100多项专题研究和科研试验、20多项江苏省交通科研计划项目、交通部“十一五”重大攻关专项以及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的实施,依靠自主创新、依靠勤劳智慧,攻克了10多项关键技术,形成了包括设计技术、集成施工技术、防灾减灾技术、管理技术在内的大跨径桥梁建设成套技术,突破了千米级斜拉桥建设技术瓶颈,实现了我国桥梁建设技术的新跨越。事实证明,重大建设项目采用强强联合、联合攻关的建设机制是促使项目顺利建成的可靠保证。
  三是科技先导。苏通大桥是我国工程技术创新的平台,是培养我国企业和人才的战略资源。大桥建设过程中,指挥部重视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坚持科技先导,扶持国内企业加强国际合作,引入国外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经验,让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同台竞技,在竞争中积极促进消化吸收新技术、新管理,实现了企业、人才的跨越式发展。苏通大桥不仅为国家培养了一批特大型桥梁建设的管理、设计、施工、监理等方面的优秀人才,也提高了从事大桥建设的交通建设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项目建设有好的队伍
  一是项目管理业主优秀。大桥建设指挥部的主要成员大多参与建设过江阴大桥、润扬大桥,具有丰富的重大项目建设管理经验。他们在江阴、润扬大桥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苏通大桥工程建设综合集成管理的新方法。建立了集成组织体系、创新体系、质量管理体系、安全管理体系和廉政保障等多方面的管理体系,形成了“崇尚劳动、为民造福、尊重科学、勇于跨越”的苏通大桥核心价值观,打造了苏通文化理念。尤其在建设、设计、施工、监理、科研、咨询、海事等“一桥七方”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质量和安全的精细化管理,宣传和培训等方面都有新的发展。大桥建设指挥部坚持博采众长,用世界眼光看苏通大桥的建设,针对大桥建设不同阶段的关键技术问题,适时请顾问和专家提出研究、解决意见,逐项认真落实,始终把握了工作的主动权,保证了大桥建设的不断推进。
  二是设计团队出色。苏通大桥的设计工作由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和江苏省交通规划设计院、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共同组成的苏通大桥设计联合体。在4年多的时间里,设计联合体的工程师们努力追踪世界桥梁建设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水平,力求苏通大桥“技术先进、安全可靠、适用耐久、经济合理、美观协调,富有时代风貌”。本着“设计一个一流项目,培养一批优秀人才,探索一套先进方法,创新一批领先成果”的目标,设计团队不仅出色的完成了设计任务,也培养出一支以中青年技术人员为主体、能打硬仗的中国特大型公路桥梁设计队伍,为建设桥梁强国奠定了设计人才基础。
  三是施工队伍过硬。由中交二航局、中交二公局和中铁大桥局等组成的建设队伍,在施工过程中加强精细管理,精细施工,团结协作,迎难而上,攻克了很多技术难题,完成了很多技术创新。全桥1786根桩全部一次成功,桩的偏位小于50mm以内,倾斜度小于1/350,均为优质桩;主塔墩钢吊箱沉放和封底砼浇筑均一次成功,钢吊箱平面及竖向定位精度控制在50mm以内;300m高塔塔顶偏差仅7mm,索塔垂直度误差控制在1/42000以内,远小于1/3000的设计要求;大高度高程传递误差优于二等水准精度;钢箱梁制作高度偏差小于4mm,宽度偏差小于3mm,长度偏差小于2mm,合龙口梁段偏差小于2mm;钢结构焊缝检测合格率100%;272根斜拉索制造精度全部达到两万分之一的标准,疲劳试验达400万次以上,钢丝强度、弹模、扭转等13项指标全部满足要求;桥面整体线形平顺、索力相对误差小于5%,分布均匀,中跨合龙高程误差小于1mm,轴线完全吻合;混凝土工程质量优良,外光内实;分项工程合格率100%,优良率100%,各项技术指标均优于设计和国家标准、规范的要求。同时创造了多项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培养出一支以中青年技术人员为主体、能打硬仗的中国特大型公路桥梁施工队伍,为建设桥梁强国奠定了施工人才基础。
  四是科研监理咨询组织强力。指挥部先后组织国内实力最强的30多家科研院校,开展了100多项科研专题攻关,内容涉及建设条件、关键技术和工程管理等方面,参与科研攻关的人员超过400名,召开的专题研讨、论证会议近200次,确保了工程设计、施工顺利推进。监理人员兢兢业业,确保了工程的质量。大桥交工前的质量监督检测评定结果表明,基础、墩台、索塔、钢箱梁、斜拉索、钢桥面铺装等施工原材料控制严格,施工、制造、安装等各项检测指标均满足规范要求。混凝土强度,结构几何尺寸,控制点高程,桥面纵横坡,钢结构焊缝检测,桥面铺装平整度等各项检测指标合格率均为100%。指挥部专门聘请了丹麦科威公司的专家,提供现场咨询服务,同时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参加所有技术专题会议,并及时提出他们认为最科学、最可行的建议。在桥塔施工最紧张的时候,科威公司的专家们几乎每天都会和指挥部的工程师们一样,出现在工地上,用他们锐利的眼睛寻找和发现安全隐患,还对照国际规范,详细规定和描述了护栏的材质、踢脚板、护膝板、扶手的高度要求,向每个一线施工人员不厌其烦地强调安全的重要性。
  在看到苏通大桥建设所取得的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注重总结大桥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和留下的遗憾,专家们在讨论中也都提到了这方面的建议。对取得巨大成就的建设项目,认真总结其中的不足,是我们始终坚持进取精神的体现,也是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的工作。
  二、苏通大桥要创建我国公路桥梁运营管理的新机制
  苏通大桥的建设,使我国特大型桥梁建设的技术与管理水平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是体现我国特大型桥梁建设最新技术成果的标志性工程。但大桥建设只是一个阶段性任务,开通运营又是一个新的起点。能否让大桥使用者满意,能否充分发挥大桥建设的效益,是一个长期的、更为严峻的考验。当前,全国正在按照党的十七大的部署,在全党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要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我国交通运输所处的“大建设、大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而言,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保证交通运输业又好又快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苏通大桥的建设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运营阶段,同样也要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建全国桥梁运营管理的新机制,提供新经验。
  一是树立“世界第一大桥、提供一流服务”的目标。要按照部党组“三个服务”的要求,把大桥的运营管理牢固建立在提供安全、便捷的服务基础上,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在依法依规和可能的条件下,让我们的运营管理服务于大桥使用者的需求,而不能为方便我们的管理而造成大桥使用者的不便捷、不满意。要建立实现“一流服务”目标的体制机制,确保管养人员具有一流的服务意识,确保大桥设施设备达到一流的工作状态,确保为国民经济和社会提供一流的通行服务。要注意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把简单的事做得不简单,把平凡的事做得不平凡。
  二是加强设施运营状况观测,保证结构运营安全。要坚持以全寿命周期成本理念来科学安排大桥的养护管理工作。坚持预防性养护,坚持科学化管理。既要重视设计功能的充分发挥,更要重视从运营实践中探索规律,确定更为科学合理的、不同气候条件下、不同交通流量下的车速控制、运行监管、信息发布、应急状况处置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手段。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强设施运营状况观测,不断提高设施的安全性、适用性,让人民群众放心出行。要进一步做好超限运输管理,建立严密的应急预案,制订灾害性气候桥上车辆通行安全措施,加强桥下船舶通行监管,形成有效的应急机制,确保大桥安全运营。要增强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加强演练,使每个职工清楚地知道发生突发事件时,自己应处在什么岗位、应有什么样的反应、应采取什么措施。
  三是要继续做好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研究。苏通大桥是国家863科技支撑计划支持的第一个交通项目。“苏通大桥建设关键技术研究”范围广,涉及学科多,组织管理难度大。下阶段,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充分依靠专家,加大资源投入;进一步加强宣传,营造良好的研究氛围;进一步优化工作机制,加强沟通协调,努力提高工作效率;进一步加强组织管理,合理安排计划,把各项研究工作落实到位。
  四是努力做好新结构、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的应用开发总结工作。大桥建设过程中开发了3项新结构、1项新材料、4套新设备、9项新技术和新工艺,申报了6项国家级工法,攻克了4项世界级挑战,形成了多项成套技术。下阶段,要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尽可能形成项目技术指南,为今后的推广应用创造条件。
  苏通大桥已经安全运营三个月了,在今后的运营过程中,可能还会有各种不可预知的困难和问题。但我相信,只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措施准备得更严密一些,就一定能够实现“世界第一大桥、提供一流服务”的目标,使人民群众经过苏通大桥出行会更加方便、更加快捷、更加安全。
  最后,预祝大桥运营顺利!